晶振代理市场竞争格局较为复杂。全球晶振市场中,日本、美国和中国企业处于主导地位。日本企业技术领先,如日本精工、日本电波工业、日本陶瓷等在高性能、高可靠性、高附加值产品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约占全球石英晶振市场 50% 的份额。美国企业注重创新和高端市场,以军工产品为主研究水准较高,产量较小,约占 10% 的市场份额。中国企业以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抢占中低端市场,近年来国内企业数量众多,价格竞争激烈,行业中存在一些低成本、低质量的产品扰乱市场秩序。
中国晶振行业中,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但也有一些具备技术实力和品牌优势的企业在逐步崛起,如深圳宇阳、深圳三环等。晶振种类较多,按有源 / 无源可分为有源晶振和无源晶振;按材质来看,可分为石英晶振、陶瓷晶振和硅晶振。目前,石英晶振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但近年来硅晶振有显著上升趋势。
前六大晶振核心厂商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日本,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2021 年全球晶振市场规模大约为 282 亿元人民币,预计 2028 年将达到 412 亿元,2022 - 2028 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 5.7%。对产品而言,晶体谐振器是最大的产品细分,份额超过 51%。在应用方面,最常见的是移动终端,份额超过 34%。
总之,晶振代理市场竞争激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各有优势,市场格局不断变化。
日本企业在晶振市场具有显著优势。从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来看,日本企业全球领先。在全球晶振市场中,日本企业占据重要地位,引领行业发展。例如,日本厂商在频率、尺寸、精度方面走在行业前列,高端产品占据优势。日本企业的产品种类齐全,涵盖各种类型的晶振,包括晶体谐振器、振荡器等。在市场份额方面,日本是最大的生产地区,拥有约 45% 的份额。全球晶振的核心厂商包括 Seiko Epson Corp、台湾晶技、KCD、Daishinku、Nihon Dempa Kogyo 等,其中日本企业占据重要位置。日本企业的产品质量高,稳定性好,频率精度高,如日本的一些品牌在 32.768KHz 晶振领域称霸,以 32.768KHZ 晶振闻名于世。此外,日本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投入大,不断推出新产品,如在小型化领域,日本已经在研制更小规格的产品,包括 1008、0806 等。
美国企业在晶振市场的占比偏小,但技术研发能力较高。美国企业的产品通常以军工产品为主,如美国的一些老牌军工企业,产品特色是低相噪,性能稳定可靠。美国企业在晶振市场的特点还包括注重技术创新,不断推出高性能的产品。例如,全球晶振市场中,美国企业在市场中的占比虽然不大,但在技术研发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美国企业的产品在一些特定领域具有优势,如在数据中心 AI 加速器市场中,晶振作为关键元件,美国企业竞相推出高性能、低抖动的晶振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美国企业的产品通常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能够满足高端市场的需求。
中国企业在晶振市场的现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中国作为全球电子产品的主要生产产地,晶振行业市场空间持续加大。中国企业虽然起步较晚,核心生产设备主要依赖外购,但近年来凭借成本优势迅速发展相对中低端的无源晶振业务,成长率显著高于其他国家,已经成为无源领域主要的制造大国。2021 年中国晶振产量和需求量分别达 379.5 亿只和 399.4 亿只,市场规模达 140.9 亿元。2022 年受下游市场需求减少叠加疫情影响,中国晶振产销量有所下滑,但随着中国下游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消费类电子产品、小型电子类产品和资讯设备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及产品更新换代的提速,中国晶振产品需求将恢复增长趋势。目前约有上百家晶振厂商,产品涵盖了低频及高频各主流型号。部分传统厂商生产体系较为成熟,市场知名度高,同时以泰晶科技、惠伦晶体等为代表的新兴厂商在各自优势领域快速发展,积极融入国内外市场。中国企业在高端晶振市场的国产替代需求强烈,面对国内 5G、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下游客户对高端晶振需求量快速增长。中国企业正努力突破光刻工艺、技术认证、原材料采购三大壁垒,实现以高端晶振为主的产能扩张计划,承接日本高端晶振的产业转移。
晶振按封装或安装方式可以划分为直插(DIP)和贴片(SMD)。SMD 晶振具有尺寸小、易贴装等特点,主要用于空间相对较小的电子产品中;DIP 应用于钟表、平板电脑、微型计算机等。按用途分类,通用型晶振适用于各种电子设备的一般用途,如计算机、通讯设备、家用电器等;特殊用途晶振针对特定电子设备的特殊需求而设计。按材料分类,石英晶振使用石英晶体制造,具有高稳定性和高精度,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陶瓷晶振采用压电陶瓷材料制造,具有较高的频率稳定性和较低成本。按形状分类,圆柱形晶振具有较高稳定性和耐震性,广泛应用于计算机、通讯设备、工业控制等领域;方片形晶振体积小巧轻便,易于集成在电路板上,广泛应用于便携式设备、智能家居等领域;管状晶振具有良好耐震性和防水性能,主要应用于户外设备、工业控制以及汽车电子等领域。此外,还有 MEMS 晶振,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抗振动性能好、低功耗等优点,逐渐成为石英晶振的替代产品,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和汽车电子等领域。陶瓷谐振器具有较低的成本、小尺寸、较高的频率稳定性等特点,主要应用于一些对频率精度要求不高的场合,如遥控器、玩具等。SAW 谐振器具有高频率、高稳定性、小尺寸、低功耗等特点,主要应用于高频通信设备,如基站、卫星通信和射频识别等领域。
根据 QYResearch 调研团队最新报告,预计 2029 年全球晶振市场规模将达到 23.7 亿美元,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 CAGR 为 7.7%。2023 年全球晶振市场销售额达到了 48.81 亿美元,预计 2030 年将达到 71.47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 5.7%。全球晶振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增长动力强劲。从地区层面来看,中国市场在过去几年变化较快,是最大的市场,份额约为 30%,其次是日本和欧洲,份额分别为 22% 和 12%。日本是最大的生产地区,拥有约 45% 的份额,其次是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份额分别为 18% 和 16%。全球范围内晶振生产商主要包括 SiTime、Murata、Epson、KyoceraCorporation、Nihon Dempa Kogyo、Microchip、TXC Corporation、Renesas、Rakon、ON Semiconductor 等。2021 年,全球前十强厂商占有大约 50.0% 的市场份额。
晶振产品主要细分包括晶体谐振器和振荡器等。晶体谐振器是最大的细分,占有大约 88% 的份额。按不同产品类型,包括 Si-MEMS、石英、陶瓷等。按不同应用,主要包括电信与网络、军事与航空航天、工业、医疗、消费电子、研究与测量、汽车、其他等领域。中国市场简单封装晶振主要厂商所在产业链构成包括主要原材料为晶片、基座、外壳、锌白铜、上盖等。生产流程包括切割、镀膜、点胶、起振芯片(有源晶振工序)、密封等数十项环节。由于工艺流程繁复,生产过程中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严格的品质把控。2022 年中国国产石英晶振市场规模下降至 110.15 亿元,后续若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得到有效缓解,中国国产市场有望在 2027 年扩大至 161.57 亿元。
晶振主要应用领域广泛。在仪器仪表领域,随着无线通信的发展,无线检测仪表可以在远程或难以达到的环境中体现其价值,未来,仪器仪表领域的发展将会是高精密,智能化,网络化。在铁路交通领域,石英晶体在通信领域中作为频率的基准源,铁路交通的发展也离不开高精度高标准的时钟计算元器件。在电力系统领域,电力系统智能监控仪表,电力系统机电保护设备,智能断路器等设备都需要使用晶振。在自动控制领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化成为自动化的更高水平,智能化主要体现在其功能和用途的多样化。在嵌入系统领域,嵌入式系统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例如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等方面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在通讯系统领域,通信系统的发展是和通信设备,电子器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从市场份额来看,移动终端是最大的下游领域,占有 34% 份额。在消费电子领域,消费电子产品的特点是开发周期短、更新换代快,因此对电子器件的要求是集成度高、模块可复用。在医疗电子领域,常见的医疗电子设备包括:X 射线成像、磁共振成像、超声波系统、内窥镜等,对电子元器件在线性度、混合信号、微机电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汽车领域,智能汽车作为代表性物联网下游,成为晶振产品最大的需求来源。低端车型配置 10-20 颗晶振,经济型汽车需要晶振 30-40 颗,豪华型汽车需要 70-110 颗。以每部经济型汽车使用晶振 30 颗,智能汽车使用 80 颗晶振颗测算,预计到 2025 年增长至 28.7 亿颗。
晶振代理的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日本企业在技术和高端产品方面占据优势,美国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强,中国企业在中低端市场发展迅速并努力向高端市场迈进。全球晶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增长趋势明显,产品细分丰富,应用领域广泛。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晶振代理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企业的特点和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产品和供应商,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变化,晶振代理也需要不断调整策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